」站在其中一艘鮪釣船上的某人以華語大聲叫道。

文:林奕甫、陳韻安 「預言」這件事,向來被視為宗教行為,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接觸的領域。LINE TODAY與關鍵評論網合作的【TODAY國際開箱】每雙週四在LINE TODAY首播,從電影和影集帶你輕鬆跟上國際時事脈動。

乌兹别克斯坦举行总统选举

像是四年一度的奧運,理應是夏季最讓人熱血沸騰的盛事,今年卻不敵肺炎疫情影響延後舉行。不論這些編劇在劇情中用哪種方式「預言」了未來事件,對於觀眾來說,看電影或追劇的同時,也增加了更多樂趣「我的政府相信,免於毒品、恐怖主義、貪腐和犯罪的侵害,本身就是人權。杜特蒂表示,「媒體這麼具有力量的工具,落在寡頭之手,像羅培茲(Lopezes)這樣的人,就會用來對付政治人物。今年武漢肺炎疫情打亂了這個政治傳統的常軌。

菲律賓貿易與工業部(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指出,在5月,大約有一半MSMEs的在疫情中停止營運。至於懸宕至今的菲律賓媒體龍頭ABS-CBN的經營權,杜特蒂在長達近2個小時演講中的前5分鐘,就對ABS-CBN開火。然而,歷史的有趣迷人,就在於觀點不斷挪移轉變。

這套收編、挪用的招法,日本官方也發揮在鄭成功出生日本平戶、母親是日本人的血統論。張隆志近年關注歷史記憶與公共史學的研究,他選擇台灣戰爭史的三大轉捩點:17世紀鄭成功、清末台灣民主國、戰後光復節,試圖從人物、事件、節日,理解當代台灣如何活在大眾的記憶,但張隆志笑言「光是明鄭階段就花了好多時間」。西洋文獻史料,呈現了人們不太熟悉的「殘暴系」鄭成功,嚴苛蠻橫、殘害俘虜。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本民間從 18世紀便曾颳起「國姓爺熱」,江戶時代頗受歡迎的戲劇《國姓爺合戰》,後來衍生歌舞劇、小說、繪本、電影。

這種詮釋視角的轉變,也能在地方文化活動看出端倪。圖為1940年的電影海報,男主角鄭成功為日本武士的形象。

乌兹别克斯坦举行总统选举

1963年以後,台南延平郡王祭典被訂為中樞祭典,正式由官方傳承民族英雄的形象。到了清末,他卻搖身登上忠義英雄寶座,關鍵點就在牡丹社事件。當東方航海王對上歐洲海洋霸主,這一局,由鄭成功搶下福爾摩沙。「鄭成功的當代形象有幾個不同於過去的特色,」張隆志闡述: 一是相對於中國的政治性,二是相對於日本及荷蘭的國際性,三是相對於原住民的爭議性。

張隆志認為,國籍、身分的多重衝突,或許是當代不斷重新定義鄭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爬梳這位西方眼中的「海賊王」,如何走向英雄化、神格化的可能線索。然而「民族」是誰的民族?又是哪一個民族?張隆志曾在演講中拋出這個問題: 鄭成功究竟是台灣人、中國人,或日本人? 每個答案都有人贊成。「2011年我去參加鄭成功文化節,當中最有特色的是台、中、日博物館跨國合作的展覽『成功啟航:17世紀船舶文物特展』。鄭成功的當代變身 不過,當我們重新將鄭成功放入當代不同脈絡,他不再只是蓋世英雄,而變得更有血有肉、複雜多面。

清國既收編了台灣民間對國姓爺的情感崇拜,同時還巧妙吸收他的「忠義」形象,轉換成「大清國」子民的表率。在許多人心中,「民族英雄」是鄭成功最鮮明的形象,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傳統定位。

乌兹别克斯坦举行总统选举

」 暗黑版還有台灣漫畫《1661國姓來襲》,創作者採用迥異於傳統的視角,漫畫中鄭成功不再是正義的民族英雄,他面戴神祕面具、有點好色、陰險殘暴,十足「反派」黑武士。策展者引用荷蘭文史料,重新塑造鄭荷戰爭與議和過程的鄭成功,也不避諱提到他殘忍處決荷蘭傳教士的情節。

1950-60年代,明鄭研究做為歷史顯學,研究者不只爬梳明史、清史等文獻,還引入西班牙文、荷蘭文資料,開啟了新的史觀,也反映出台灣史的研究軌跡逐漸從中國中心史轉向海洋史。電影《看不見的台灣》便運用幽默手法直視這段衝突,導演帶著攝影機,一路參與鎮門宮與西拉雅族和解的三天法會。開山里在台南,但你知道開山一詞和誰有關嗎?台南開山里鄰近(郡王里)有一座延平郡王祠,過去曾為「開山廟」、「開山神社」,供奉鄭成功。面對17世紀的風起雲湧,當代台灣已能從台灣島史、全球史的視角,重建島嶼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位置,更加側重「多元文化」和「跨國交流」的敘事觀點。(圖片來源│台灣歷史博物館) 隨著國民政府的反共復國大旗,「光復故土」成為鄭氏氣節的不滅光環,延平郡王祠再度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建築。張隆志分析,鄭成功歷久不衰的英雄形象,即是在民間的國姓爺信仰與歷代政權推波助瀾的民族忠烈等文化脈絡中,共構型塑而出

(圖片來源│台灣歷史博物館) 隨著國民政府的反共復國大旗,「光復故土」成為鄭氏氣節的不滅光環,延平郡王祠再度被改建為中國北方式建築。開山里在台南,但你知道開山一詞和誰有關嗎?台南開山里鄰近(郡王里)有一座延平郡王祠,過去曾為「開山廟」、「開山神社」,供奉鄭成功。

(圖片來源│左:wiki,右:©李隆杰_蓋亞文化提供) 民族英雄的養成 「鄭成功應該很訝異,自己竟然會這麼百變。這套收編、挪用的招法,日本官方也發揮在鄭成功出生日本平戶、母親是日本人的血統論。

西洋文獻史料,呈現了人們不太熟悉的「殘暴系」鄭成功,嚴苛蠻橫、殘害俘虜。紀錄片呈現出不同面貌的鄭成功,不再只有漢人單一史觀,更多元的文化觀點正重新建構「21世紀版」國姓爺。

圖為1940年的電影海報,男主角鄭成功為日本武士的形象。1950-60年代,明鄭研究做為歷史顯學,研究者不只爬梳明史、清史等文獻,還引入西班牙文、荷蘭文資料,開啟了新的史觀,也反映出台灣史的研究軌跡逐漸從中國中心史轉向海洋史。江戶時代的流行戲劇《國姓爺合戰》中,鄭氏就被稱作「和藤內」,以東洋武士之貌神勇登場。「鄭成功的當代形象有幾個不同於過去的特色,」張隆志闡述: 一是相對於中國的政治性,二是相對於日本及荷蘭的國際性,三是相對於原住民的爭議性。

圖片來源│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本民間從 18世紀便曾颳起「國姓爺熱」,江戶時代頗受歡迎的戲劇《國姓爺合戰》,後來衍生歌舞劇、小說、繪本、電影。教科書、民間信仰裡,國姓爺歷來正氣凜然,砲擊鶯歌精怪、力斬劍潭魚怪,全台粗估至少有近百間主祀的廟宇。

到了清末,他卻搖身登上忠義英雄寶座,關鍵點就在牡丹社事件。在島上,鄭成功只度過短短一個秋,神奇的是他彷彿擁有影分身,至今300多年仍不斷以各種樣貌登場。

若問問年輕世代,鄭成功是……?潮青還有新答案:超「成功」的啤酒、洋芋片代言人。」2016年,供奉國姓爺公的台南鹿耳門鎮門宮公開表示,鄭成功託夢要向原住民道歉。

策展者引用荷蘭文史料,重新塑造鄭荷戰爭與議和過程的鄭成功,也不避諱提到他殘忍處決荷蘭傳教士的情節。張隆志認為,國籍、身分的多重衝突,或許是當代不斷重新定義鄭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們爬梳這位西方眼中的「海賊王」,如何走向英雄化、神格化的可能線索。圖片來源│影市堂提供 《看不見的台灣》一路紀錄「與神同行」的互動。面對17世紀的風起雲湧,當代台灣已能從台灣島史、全球史的視角,重建島嶼在大航海時代的歷史位置,更加側重「多元文化」和「跨國交流」的敘事觀點。

日本統治台灣後,鄭成功又順勢被尊為開台的「日本人」先鋒,台南延平郡王祠也改為「開山神社」。張隆志分析,鄭成功歷久不衰的英雄形象,即是在民間的國姓爺信仰與歷代政權推波助瀾的民族忠烈等文化脈絡中,共構型塑而出。

顯然光是這個提問,已顯露出國姓爺歷史形象的複雜性。鄭成功的當代變身 不過,當我們重新將鄭成功放入當代不同脈絡,他不再只是蓋世英雄,而變得更有血有肉、複雜多面。

採訪編輯:劉芝吟|美術編輯:林洵安 不住開山里,也知開山王 一封登革熱警報,全台秒變開山里。1963年以後,台南延平郡王祭典被訂為中樞祭典,正式由官方傳承民族英雄的形象。